第二部改編自蘇珊·柯林斯(Suzanne Collins)暢銷書三部曲的電影《饑餓游戲:星火燎原》11月22日上映。2012年《饑餓游戲》第一部上映時,財經撰稿人馬修·伊港式飲茶格萊西亞斯(Matthew Yglesias)提出小說中帕納姆國的經濟形式能否存在於現實國家的疑問,現將那篇文章重登於此。
  乍看上去,蘇珊·柯林斯暢銷書《饑餓游戲》三部曲描寫的經濟情況不符合現實。儘管在小說中帕納姆是大戰後重建的國家,但是卻擁有相當先進的科技。它有高鐵、氣墊船、卓越的基因工程技術和製造先進武器的能力澎湖民宿。但是帕納姆整個社會貧富懸殊,有些地方出現絕對經濟貧困甚至饑荒。
  我們由經濟理論可以知道,經濟繁榮長期而言受兩個因素驅動,即資本和科技,這兩個因素中科技的作用更為重要。也許最能說明這一點的例子是二戰前後德國和日本經歷的一切。二戰開室內裝潢始前,德國和日本都是經濟繁榮、科技先進、產業資本雄厚的發達社會。換言之,它們都有能力建造出足夠征服世界的坦克、炸彈和航空母艦。但是二戰期間,這兩個國家在同盟國大規模轟炸下總資本幾乎耗盡。在很短的時期內,兩國因此陷入貧困,但是它們很快重新繁榮起來。換言之,知道如何建設繁榮社會的方法比實際掌握物質資源更重要。
  那麼為什麼大戰結束70多年後,帕納姆還是那商務中心麼貧窮,而知識卻那麼先進?
  本周發行的新書《為什麼國家會失敗》(Why Nations 二胎Fail)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一下第十二區慘淡的現狀,以及為什麼柯林斯沒有描繪帕納姆其他區人們日常生活的原因。本書由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達隆·阿賽莫格盧(Daron Acemoglu)和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羅賓遜(James Robinson)共同撰寫。
  阿賽莫格盧和羅賓遜觀察到西半球的“財富逆轉(reversal of fortune)”現象,他們在和西蒙·約翰遜(Simon Johnson)合撰的學術論文里首次提到它,瞭解這一現象後我們能夠理解兩人理論的大致內容。如果你根據現在美洲各地區的人均收入繪製圖表,你會看見美國和加拿大明顯排在首位,智利和阿根廷所在區域的南錐體居於第二位,而美洲中部地區相比之下貧窮很多。但是如果你把時間撥回到500年前,美洲各地區人均收入分佈會逆轉過來。現在富足的地區500年前很貧窮,而現在貧窮的地區以前卻總體上富足。阿賽莫格盧和羅賓遜認為這不是巧合。當西班牙征服者出現在拉丁美洲富饒的地區時,他們偷走了所有能夠拿到手的黃金,然後迫使當地人勞動。他們建立了“萃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其目的就是盡可能地從當地攫取自然資源(金銀、食物),同時讓權力集中在少數精英手中。在這種制度下,大家明白任何財富都會被任意沒收,儲蓄和投資因此遭到打壓。當這種不公平現象激起周期性反抗時,典型的模式是新的掌權者奪權後,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繼續實行這種制度。
  最初到達今日美國所在地的英國殖民者差不多也是這麼想,但是他們面臨著印第安人數量不足的問題。在這裡沒有什麼偉大的文明以供他們攫取財富、奴役其他民族。開發這片土地的唯一方式是吸引英國人移居此地,而這就要求建立相對公平的政治制度。美國南部最終建立起一個基於市民勞動力和進口的奴隸的混合制度,而美國北部建立起完全依靠自由勞動力的制度。在這些政治制度打造的經濟環境下,工作和儲蓄皆有回報,廣泛共同的繁榮隨之而來,但是依靠自由勞動力的北方比仍使用奴隸的南方更繁榮並不只是巧合而已。
  第十二區是典型的萃取性經濟(extractive economy)。全區以一個煤礦為中心,鑒於地下礦產品的價值,沒有技術的勞動力也能相當多產。在自由的社會裡,針對勞動力和工會組織的市場競爭會促使工資上漲。但是小說中的首都強行規定一個機構來雇佣勞動力採礦,並只支付勉強讓人維持生活的工資,禁止第十二區的人為尋求更好的機會移居其他區和開發附近明顯資源豐富的森林。“夾縫地帶”(Seam)大群工人僅憑工資,生活難以為繼,即使相對享有特權的鎮上居民生活水平也一般。如果礦區工人掙到更多的錢,莫拉克(Mellark)家庭麵包店就會有更多的顧客,可以轉而擴大經營。煤礦附近會興起服務經濟。但是儘管首都有先進的科技可供利用,在萃取性制度下,整個第十二區處於貧窮的境地。
  如果沒有市場競爭,個人電腦就絕不可能打入大型機主宰的市場,蘋果手機和安卓系統也不會徹底改變電信業。地位牢靠的壟斷者對研發可以改變現狀的新型科技毫無興趣。沒有可靠的產權保障,真正創新型的競爭性市場就難以發展起來;政治權力得不到一定的分散,可靠的產權保障更難以建立起來。而這一切並不需要真正的民主平等,畢竟美國和歐洲直到最近才實現這種平等,但是至少得像美國最初時那樣,有廣泛的權力分享。
  但是柯林斯同意阿賽莫格盧和羅賓遜得出的令人沮喪的結論,那就是萃取性制度一旦建立後,就很難擺脫。他們指出,非洲現代國家由歐洲殖民者創立,他們建立萃取性制度以剝削當地人。不公平的現狀最終導致非洲人民起身反抗並推翻殖民統治。但是在幾乎所有的例子里,新的精英階層只是重新實施相同的萃取性制度,為自身謀福利。鬥爭到最後不過是針對萃取性制度下的掌權者,而不是制度本身。而這正是柯林斯三部曲的寓意。[劇透警告:還沒看完三部曲的話忽視餘下的內容。]推翻首都的專制統治需要在第十三區建立一個管理嚴格、紀律嚴明的社會。第十三區的領導人成功動員對首都心懷不滿的大眾起身反抗,但是他們並沒有推翻那種制度,而只是把統治者趕下臺。儘管普通大眾一心一意為了改善生活做出最大的努力,但是萃取性制度的內核卻難以粉碎,不管是在當代的尼日利亞還是帕納姆。
  註:
  1,南錐體指的是南美洲位於南迴歸線以南的地區。
  2,第十二區還被分為兩個區域,較為平常的商業區與貧窮落寞的“夾縫地帶(Seam)”。
  (來源:中國日報網 信蓮 編輯:王思寧)  (原標題:《饑餓游戲》中的經濟學 - 中文國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f22hflu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